《聯合早報》中文版5月18日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團隊認為,如果經濟下行風險出現,新加坡有充足的財政空間做調配。
關于通貨膨脹高企帶來的壓力,IMF團隊認為,今年新加坡財政預算案的緊縮財政立場,以及對弱勢人群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將適當緩和價格壓力。
展望未來,新加坡有能力應對不斷上升的財政壓力,克服人口迅速老化和氣候變化等中長期挑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工作人員團隊在完成與新加坡的咨詢后,團隊領導拉敏·雷(Lamin Leigh)星期三(5月17日)發布聲明。
聲明說,新加坡是強勁恢復的先進經濟體之一,整體經濟活動已在2021年年底超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但恢復勢頭有所放緩,去年實際經濟增長3.6%,今年經濟增長將因貿易導向領域遇到外部逆風而表現疲弱,預計今年經濟增長將大幅放緩。
拉敏·雷說,預計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反映出外部需求受主要貿易伙伴內需轉弱影響;整體通貨膨脹將放緩至5.5%,反映出消費稅上調、勞動力市場緊縮和提高工友低薪政策的短暫影響。
他指出,下行風險主要來自外部,特別是全球經濟放緩、中央銀行過早放寬貨幣政策和地緣經濟分裂加深。
華僑銀行經濟師林秀心在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IMF對今年經濟增長1%的預測相對謹慎,但仍在官方預測增長0.5%至2.5%的范圍內。鑒于外部需求情況和制造業,特別是電子業的下行風險,該增長率預測并不在預料之外。
新加坡應維持緊縮貨幣政策抑制通脹
拉敏·雷在聲明中指出,新加坡的貨幣政策決策應繼續以數據為依據,專注于抑制通脹并保持緊縮。新加坡應在更長時間內維持緊縮貨幣政策,防止通脹變得根深蒂固。
4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布半年一度的貨幣政策,決定按兵不動,不再收緊新元匯率。
聲明說,新加坡金融領域保持穩健,維護了新加坡作為區域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全球經濟和金融不確定性增大之際,應密切關注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以及高杠桿實體的利率風險。隨著金管局采取宏觀審慎措施抑制房地產市場熱度,金融領域將ji保持韌性。
拉敏·雷說,IMF團隊歡迎有關部門繼續加快實施數字化和創新,特別是在金融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建設投資和氣候變化減緩目標方面。把資源分配到高增長領域和可持續活動,支持中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