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5月18日報道:世界氣象組織指出,在未來五年里,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有可能首次突破1.5攝氏度。
世界氣象組織(WMO)解釋,這不是說全球氣溫上升持久超過1.5攝氏度,而是指未來五年某年或某些年的氣溫升幅突破《巴黎協定》訂下的這一目標限幅。
WMO星期三(5月17日)發布預測數據,2023年至2027年,至少有一年全球近地表年均氣溫升幅突破1.5攝氏度的可能性為66%。預計這五年全球每年升溫幅度為1.1攝氏度至1.8攝氏度,未來五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的可能性為98%。
根據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的《巴黎協定》,各國同意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不超出1850年至1900年期間平均氣溫2攝氏度,最理想的是把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有紀錄以來全球最熱的八年分布在2015年至2022年。其中,2016年最熱。2022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850年至1900年期間水平高1.15攝氏度。預計隨著氣候變化加速,氣溫還將升高。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說,我們將越來越頻繁地看到全球氣溫升幅超過1.5攝氏度。塔拉斯說:“預計未來幾個月,令地球變暖的厄爾尼諾現象將出現,這將與人為引發的氣候變化相結合,推動全球氣溫進入未知領域。這將對人類健康、糧食安全、水資源管理和環境產生深遠影響。”
在過去三年的大部分時間里,與厄爾尼諾現象(El Nino)相反,拉尼娜現象(La Nina)的降溫作用暫時抑制了長期變暖趨勢。拉尼娜現象于2023年3月結束,預計未來幾個月將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效應出現后的2024年氣溫通常會上升。
厄爾尼諾現象是赤道太平洋中東部地區地表溫度大規模變暖的現象。這種天氣現象通常每兩年到七年發生一次。目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處于歷史最高水平。三大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溫室氣體會將熱氣困住,還將使海洋變暖和酸化、海冰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