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4月21日報道: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利率高企、經濟增長前景不明朗等不利宏觀經濟環境,導致東南亞地區的私募股權交易活動放緩。今年一季度私募股權交易活動有所改善,但仍處于低位。
根據咨詢公司貝恩(Bain & Co)星期四(4月20日)發布的《2023年東南亞私募股權報告》,去年東南亞私募股權的交易值減少52%至130億美元(173億新元),交易數量下跌15%至176宗。
新加坡和印尼為東南亞私募股權交易集中地
在東南亞國家中,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是私募股權交易的集中地,新加坡在交易量和交易值方面所占的比重最大。在極具挑戰的環境下,去年新加坡的交易值比2021年減少49%至71億美元,交易量下降10%,從2021年的108宗減少至97宗。
去年上半年,東南亞的交易活動與2021大致相同,但在三季度開始大幅度滑落。與去年四季度相比,2023年一季度的交易值增長27%至12億美元,交易量增長8%達28宗,交易活動不活躍。
在退出投資方面,新加坡和印尼繼續領先其他東南亞地區,去年東南亞地區的退出值(exit value)下跌46%至66億美元,退出交易量從2021年的21宗減少至18宗。
貝恩全球私募股權高級顧問瓦瑪(Suvir Varma)在媒體說明會上說,沒有一種退出模式主導東南亞市場,投資者可通過首次公開售股或第二市場,如私募股權投資者之間的交易退出。
瓦瑪說,區域內外的策略投資者和企業繼續對收購東南亞的資產感興趣,主要是為了取得規模效益,聚集不同區域的公司以及進入市場。
去年互聯網與科技交易數量占55%
報告披露,互聯網和科技仍是東南亞私募股權市場最大的領域,去年的交易數量占私募股權的55%。近年的交易數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金融服務、醫療保健和先進制造業等領域的交易數量占私募股權的比重增加。未來幾年,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等領域將有更多資本流入。
投資者對未來12個月東南亞宏觀環境持不同看法,總體看法趨于負面,報告說,這顯示出市場的不確定性,但東南亞宏觀經濟的基本面仍然保持正面,比亞太其他地區更具有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