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3月29日報道:東南亞集團公司的整體股東回報率傳統上都優于全球其他地區。這個優勢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里被侵蝕,與其他地區集團公司的回報差距縮小至三個百分點,業務多元化程度也相應降低。
全球戰略咨詢機構安永——博智隆(EY-Parthenon)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披露,2002年至2011年期間,東南亞集團公司十年平均整體股東回報率(Total Shareholder Return,簡稱TSR)達34%,遠高于比其他地區14%的回報率。2012年至2021年的TSR從二十個百分點的差距,縮小至三個百分點。
這項研究主要針對全球262家上市企業進行調查,包括36家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東南亞集團公司。
自2001年以來,東南亞集團公司主要從事工業、能源和消費品,傳統上屬于容易獲得資本、與政府關系緊密的領域。在過去十年里,這些行業收益遞減,加上沒有重新分配資源或開拓其他領域,導致東南亞集團公司整體營業表現退步。
報告指出,東南亞集團公司對新興行業的投資非常有限,比如在過去十年里取得高增長的醫療保健、科技和媒體與通信領域。
集團公司受到的挑戰主要來自于專注單一業務的公司和具有創新商業模式的初創企業。過去十年,單一業務公司在傳統和新興領域獲得較好收益,它們在特定領域的TSR比東南亞集團公司高37%。
四分之三是家族企業 東南亞集團業務多元化程度低
研究發現,與全球集團公司相比,東南亞集團公司業務多元化程度低,公司前三個主要領域收入占總收入90%,高于全球集團公司平均占比的75%。四分之三的東南亞的集團公司屬于家族企業,而僅有一半的全球大集團公司屬于家族事業。
東南亞集團公司通常在十個市場開展業務,但全球大企業平均在六十個市場運營,平均營收達45億美元,遠低于全球集團公司的500億美元。東南亞集團公司旗下組合公司約50家,全球大集團控制的公司為175家。
報告指出,東南亞集團公司如要重奪主導地位,應制定清晰而具有彈性的資本分配策略,謀劃和投資于新興領域和市場,提高效率以及創造新的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