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12月20日報道:全球宏觀經濟環境不穩定導致今年股市動蕩,直接影響了今年新加坡首次公開售股(IPO)表現,雖然新上市公司數目大致維持在去年水平,但集資額卻大幅減少。
根據德勤(Deloitte)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今年共有11家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SGX)新上市,集資金額達5億8000萬元,其中,有3家公司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簡稱SPAC)在主板上市,其余8家公司在凱利板掛牌。
從IPO數量來看,今年上市的公司比去年增加了3家,但集資金額從16億4700萬元大幅減少65%,報5億8000萬元。
新交所發言人在回答本報詢問時指出,全球上市公司的數量在過去幾年有所減少,與IPO活動減少至三年新低是一致的。
德勤東南亞及新加坡上市與并購鑒證咨詢服務主管鄭惠玲在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我們觀察到,今年東南亞IPO市場保持小規模的集資,主要是較小型公司選擇繼續上市,相對來說,大企業則有更多籌碼延后上市計劃,等待更好市場時機。”
今年以來,東南亞共有145家公司上市,共籌集65億美元(約88億新元)的資金,上市公司少于去年的152家,集資金額低于前年的133億美元,大幅下挫51%。
凱利板上市公司 股價大多不理想
8家在新加坡凱利板上市的公司的股價表現大多不理想,除了LMS Compliance和亮星控股(LS 2 Holdings)外,其他新股在星期一的閉市價都跌破招股價。高峰控股(Alpina Holdings)股價跌幅最大,達48%,從0.31元招股價跌至0.16元。
IG市場策略師葉俊榮受訪時指出,凱利板上市公司的風險一般較高,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小公司業績不盡如人意,投資者都不愿意冒太大的風險,因此要他們投資小公司需要更有說服力的理由。
今年1月通過SPAC在主板上市的祥峰科技收購企業(Vertex Technology Acquisition Corporation)是今年新加坡最大的IPO,集資金額為2億零800萬元。其次是珀伽索斯亞洲(Pegasus Asia)和諾得力士阿爾法收購公司(Novo Tellus Alpha Acquisition),分別籌得1億7000萬元和1億5000萬元。
新加坡SPAC框架于去年9月推出,在新加坡上市的SPAC有24個月的時間完成并購(de-SPAC),并有將期限延長12個月的選擇權。截至目前,尚未有公司成功完成并購,但分析師普遍認為,成功完成并購的案例將有助于鼓勵更多SPAC上市。
葉俊榮說:“與上一年相比,市場對SPAC的興趣有所減退,考慮到SPAC風險偏高的特點以及低流動性環境的不利影響,市場更偏向市值較大的公司。”
馬來亞銀行股權資本市場董事經理魏申達(Tatagraha Goeyardi)在受訪時說:“自3個公司通過SPAC上市以來,我們面對利率不斷攀升和證券市場動蕩的局面,SPAC上市對保薦人(sponsor)來說極具挑戰。”
魏申達認為,SPAC在新加坡資本市場上仍有一定的地位,SPAC的前景仍然看好,只是目前市場采取觀望態度,等待第一個de-SPAC案例的出現。也許當利率開始緩和后,會有更多的SPAC入場。
今年尚無新上市房地產信托
自2010年以來,每年至少會有一個房地產投資信托(REIT)在新交所掛牌,但截至目前,尚無新上市的房地產信托。
魏申達說,為應對通脹,各國央行持續調高利率,抑制了消費需求和造成經濟增長放緩,導致房地產信托單位價格下跌,再加上證券市場動蕩,今年資本市場集資面臨重重困難。
新加坡興業銀行股票研究副總裁維杰納達蘭加(Vijay Natarjan)在受詢時透露,據了解,部分計劃年初上市的房地產信托已被擱置,如果明年下半年市場情況改善,有關上市計劃將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