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11月29日報道:新加坡市場規模較小,是金融科技業發展的主要障礙。雖然受限于市場規模,但較容易取得金融和法律資源是新加坡的優勢,因而許多金融科技公司選擇在新加坡設立總部。
另一方面,人才仍然是金融科技公司面對的挑戰,這是因為新加坡人才有限,從新加坡以外的地方引入人才也存在障礙。
普華永道新加坡(PwC Singapore)和新加坡金融科技協會(Singapore FinTech Association)星期一(11月28日)發布一份有關新加坡金融科技業發展現況的報告。
報告指出,當被問及可能阻礙進一步發展的潛在障礙時,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新加坡的市場規模較小是主要障礙。因此,拓展到新加坡之外的地方至關重要。
容易在新加坡取得所需的金融和法律資源,使這些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專注拓展新加坡的鄰近市場。因此,84%的受訪公司雖擔心市場規模可能阻礙發展,但仍選擇在新加坡設立總部。
調查發送給在本地的金融科技公司,這些公司是普華永道新加坡或新加坡金融科技協會的客戶、會員,或有某種程度的聯系。
無法獲得足夠人才 或有礙發展與進步
除了拓展新市場,延攬和留住人才也是金融科技業在未來三年至五年的重點。報告指出,那些發展相對成熟的公司面對人才短缺的問題尤其明顯。
無法獲得足夠的人才,可能會阻礙這些公司的發展和進步,并有可能導致它們無法充分發揮潛力。金融科技公司為此提出了更好的薪資待遇來吸引人才。在2021年,規模較大的金融科技公司支付的薪酬比銀行更高。
報告指出,業者、決策者和教育機構采取各種措施積極培養本地人才,但外國人才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金融科技公司在發展本地、區域和國際市場的同時,也積極推出新產品和服務。報告發現,35%的公司表示同時關注這兩方面業務,它們已經獲得種子資金,另外20%的公司尚未獲得任何資金。
報告認為,除了進入新市場以推動增長外,這可能反映了處于這些發展水平的公司,需要迅速擴大旗下的產品和服務。
報告也列出了目前驅動新加坡金融科技業增長的動能以及新興趨勢。
數字金融科技的滲透率不斷上升、“先買后付”(BNPL)的消費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幅增長以及線上支付盛行,都是驅動這個行業增長的主要動能。
根據Finastra公司2021年的一項全球研究,新加坡在數字銀行和科技方面的投資增長了25%,是所有市場中最高的。
付款公司FIS在2021年全球支付報告中指出,在新加坡,電子錢包是消費者在線上購物時僅次于信用卡的支付方式。電子錢包的使用估計將在2024年超越信用卡,并占所有線上交易的27%。
金融科技業的新興趨勢是成為區域綠色金融中心、進行數字資產投資以及采用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以及財務管理科技(Wealth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