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9月3日報道:全球經濟正面臨高通貨膨脹、經濟增長放緩、反全球化情緒和地緣政治緊張的威脅,新加坡必須加強經濟韌性以保持競爭力,同時開拓新的機遇,重造新加坡新的增長引擎。此外,經濟結構也正在改變,新加坡人必須保持靈活性,適應長期的變化。貿工部長顏金勇昨天在第14屆貿工部經濟對話會上,作出上述表示。
他說,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經濟活動重啟,推動全球需求上漲,加上俄烏沖突和供應鏈中斷,導致供應受影響,促使商業和消費成本暴漲。與此同時,為了遏制通脹的飛漲,先進經濟體紛紛收緊貨幣政策,這抑制了消費和投資意愿,導致經濟放緩。盡管全球貿易受到經濟放緩的壓力,它也同時面對地緣政治緊張的威脅。
顏金勇舉例說,疫情暴露了全球貿易系統的脆弱性,因為多國實施重要物資的出口禁令以優先照顧內需,使到許多經濟體轉為自給自足,打亂了國際貨物和服務的流動。作為一個開放的經濟體,新加坡高度依賴貿易和國外市場,因此在這個前提下顯得脆弱。
為了加強新加坡經濟的韌性和競爭力,新加坡必須尋找新機遇和新的增長動力。占國內生產總值約20%的制造業是其中一個推動力。2030年制造業愿景,就是希望在2030年之前可以提升行業的增值50%,為新加坡人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為達到這個目的,新加坡必須保持對外資的吸引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加強連通性和提供卓越的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潛能的本地企業,鼓勵他們采納工業4.0,追求國際化和接受創新。
第二個動力來自貿易2030計劃,希望2030年前把新加坡的出口額增加到至少1萬億美元,離岸貿易則增加到2萬億美元。第三個動力則來自建立一個富創新力、具全球競爭力和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新加坡企業生態系統。第四個動力來自占新加坡經濟70%的服務業,而數字化和可持續性發展將是服務業的兩大機會。
顏金勇也提到,新加坡經濟必須保持彈性和對經濟結構改變的高度適應力,才能把握數字化和可持續性發展帶來的新機會。而要發展數字貿易,企業、勞動隊伍和新加坡人必須接受培訓,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