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8月22日報道:我們能夠做的是,提高新加坡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我們須繼續加強和調整經濟、加大轉型力度、鼓勵員工把握每個提升技能的機會,而這正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作為一個小型和開放的經濟體,我們高度依賴進口,必需品也是如此。但是,我們并不感到無助,而是積極確保進口來源多元。
除了戰略挑戰,我們還必須解決經濟問題。
我們已茁壯走出新冠肺炎大流行,大部分行業都在穩步復蘇,包括旅游業和航空業等受重創的領域。如今烏克蘭的戰爭為新加坡經濟前景蒙上陰影。不過,新加坡經濟今年預計仍能取得增長。
每個人最關心的是生活費用。在烏克蘭戰爭之前,通貨膨脹就已經是一個問題。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供應鏈,它也促使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出臺巨額刺激配套,引發通脹。
不過,戰爭讓情況變得更糟。來自俄羅斯的油氣供應中斷,推高了全球能源價格。烏克蘭和俄羅斯也是主要糧食出口國。戰爭使兩國大部分的糧食無法出口到全球市場,造成全球糧食短缺和價格飆升。
政府正在竭盡所能幫助新加坡人,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為新加坡人提供的援助包括現金補助、水電費回扣(U-Save rebates)、服務與雜費(S&CC)回扣、發放社區發展理事會鄰里購物券(CDC voucher)和填補保健儲蓄戶頭(MediSave)。
在這個財政年,一個育有兩個年幼孩子、住在四房式組屋的中等收入家庭,預計獲得額外2200元的援助。一個住在三房式組屋的低收入家庭,則預計獲得額外約3700元。
這無法完全應付所有的成本上漲,但有助于減輕新加坡家庭的一些負擔。如果情況惡化,政府隨時準備好采取更多援助舉措。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也收緊了新加坡匯率政策,促使新元走強,讓出國旅行更實惠,以新元計價的進口商品也更便宜。不過,這項舉措仍有局限,新元走強使新加坡出口變得更貴,令新加坡失去競爭力。因此,我們須非常小心,不可矯枉過正。
企業在生產時選擇采取“備不時之需”(just in case)策略,而不是“準時送到”(just-in-time)策略。這些趨勢都在推高全球,包括新加坡的成本和通脹。
我們給全球通脹情況帶來的影響力甚微。我們能夠做的是提高新加坡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我們的員工便可以賺更多錢,而不只是應對食品、燃料和其他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這樣我們的實際情況才可以好轉。為此,我們須繼續加強和調整經濟、加大轉型力度、鼓勵員工把握每個提升技能的機會,而這正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
除了物價上漲,商品供應也受到干擾。你們都知道馬來西亞禁止活雞出口到新加坡。這其實不只是馬來西亞而已,面對食用油價格上漲的印度尼西亞暫時禁止棕櫚油的出口;印度最近也禁止小麥的出口,以壓低國內的小麥價格。面對糧食短缺和物價上漲的壓力,政府會把國內需求放在首位。所以我們必須預料將來會出現更多這樣的獨斷行動,對我們造成影響。
作為一個小型和開放的經濟體,我們高度依賴進口,必需品也是如此。但我們并不感到無助。我們有好長一段時間一直在積極確保進口來源多元、建立足夠的食品和醫療必需品庫存、投資于農業科技來提高本地農場的效率和生產力,以及推進“30·30愿景”,到了2030年滿足本地三成營養需求。當疫情來襲時,我們更是加倍努力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