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8月2日報道:城市應該繼續保持開放,歡迎世界各地的投資與人才;同時,城市要通過具前瞻性的教育體系,幫助人民把握新創造的機遇。
新加坡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星期一(8月1日)早上在世界城市峰會上致辭,闡述城市在發展進程中面對的三大難題,其中之一是在保持開放之際,維持團結與目標一致。
城市保持開放,讓多元人才齊聚,激發創新想法,從而推動經濟發展。不過,這也引發反全球化、民粹主義,以及仇恨外來者情緒,尤其當人們感受到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帶來的顛覆,全球化果實也沒有公平分配,這類情況就會產生。和全球各大城市一樣,新加坡也感受到這點。
城市保持開放 為人們提供更好工作機會
張志賢說,城市保持開放是推動發展的關鍵,開放能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工作機會。
“城市應專注幫人民把握保持開放帶來的新機遇。一個具前瞻性的教育體系,加上持續教育及終身學習,即教育界的新前沿,能讓公民掌握未來所需技能,準備好擔負起未來的工作。”
他說,在公民與城市領導之間培養信任,不僅對城市建設與政策制定至關重要,也為克服危機和追求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新冠肺炎來襲期間眾人共同抗疫就很好地體現出社會韌性。
張志賢說,城市須繼續設法創造社會資本,例如與人民共同創造共享空間與體驗,加強各群體之間的聯系。
除了“軟件”的建設,城市面對的另兩個難題,在于決定要更集中還是分散,以及思考如何在追求增長之際,擁有可持續而宜居的社區。
張志賢說,基礎設施發展的集中或分散關乎城市的“硬件”。把人口和資源集中在市中心,這能帶來規模經濟等好處,但也會造成交通阻塞、空氣和噪音污染等,甚至成為疾病傳播的溫床。
就城市規劃而言,既要享有城市化的好處,又要規避人口集中的不利因素并非易事,但可通過打造完善交通系統、推廣數字化等揚長避短。
至于打造可持續城市,這就好比城市的“操作固件”(firmware)。活動與資源的定價須合理反映外部成本,激勵消費者和商家把使用這些資源的實際成本考慮在內,避免過度消費。
張志賢以能源為例說,能源根據市場成本定價,不享有津貼。新加坡不僅在2019年成為首個征收碳稅的東南亞國家,也鼓勵商家提升能源效率,同時提供津貼幫助家庭改用更節能電器。
他指出,要加強韌性并開拓更多綠色增長機遇,一大關鍵是要投資研發工作,催化創新與可持續城市解決方案。
縱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突顯出城市面對的挑戰,城市化也會繼續快步推進。張志賢說,全球城市人口占比已從1980年的39%,增至今天的55%,而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了2050年城市人口會增多25億。“為了規劃、建設、翻新并打造堅韌、可持續及具凝聚力的城市,我們需要新的范式(paradigm)把這些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