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文版7月11日報道:在宏觀局勢不明朗情況下,投資者應尋求建立穩健的投資組合。
這意味著采取措施防范滯脹風險和經濟衰退,以及為經濟軟著陸帶來的機遇做好準備。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陳敏蘭日前在瑞士銀行(UBS)舉辦的投資展望分享會上,提出上述看法。
為防止負面結果,陳敏蘭認為投資者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投資者可為投資組合建立起一定的流動性緩沖(liquidity buffer),除了股票和債券,也可通過投資于對沖基金使投資組合多元化。即便股票和債券在滯脹環境中下滑,對沖基金仍能取得回報。
其次,投資者可考慮防御型的股票,如醫療領域和優質的股息收益股,因為在經濟下行周期,股息的下滑幅度會比股價小。
陳敏蘭也指出,投資者可投資于包括能源領域在內的價值股,因為當通貨膨脹高于3%,無論在哪一個經濟周期階段,價值股的表現都超越增長股。
除了能源,她也建議投資者考慮食品和網絡安全領域。她說,各國關注能源供應的安全,可為傳統石油公司和提供新一代能源解決方案的可再生能源企業帶來長期機遇。
陳敏蘭指出,只要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持續收緊利率政策,增長股的表現將繼續受到挑戰。對于具備持有力(holding power)和投資期限較長的投資者來說,可考慮的投資主題包括綠色科技和自動化等。
鐘哲雄:投資風格取決于資金流需求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首席投資官鐘哲雄博士也在會上分享GIC的投資理念。他說:“投資風格或哲學最終取決于我們自身需用于償債的資金流需求。如果你有非常短期的現金流需求,選擇就很有限,因為必需保持流動性,得快速取得資金?!?/p>
鐘哲雄指出,GIC的優勢在于放眼長期。他說:“我們一直謹記于心的是,我們的責任是跨越多代的,我們需采取長期眼光。這讓我們可承受一定程度的市場波動,無需立即采取行動,因為我們不需要套現投資組合以獲得資金。”
他說,GIC嘗試構建多元分散和均衡的投資組合,在長期積累財富,承受一定的風險,但不會過于激烈以致需被迫脫售套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