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名】 伊拉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raq)。
【面 積】 43.83萬平方公里。
【人 口】 4022萬(2020年)。其中阿拉伯民族約占78%(什葉派約占60%,遜尼派約占18%),庫爾德族約占15%,其余為土庫曼族、亞美尼亞族等。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和庫爾德語。居民中95%以上信奉伊斯蘭教,少數人信奉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首 都】 巴格達(Baghdad),人口約721萬。
【國家元首】總統巴爾哈姆·薩利赫(Barham Salih),2018年10月2日當選。
【簡 況】 位于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北接土耳其,東臨伊朗,西毗敘利亞、約旦,南接沙特、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流貫全境。海岸線長60公里。除東北部山區外,屬熱帶沙漠氣候。7、8月氣溫最高,日平均氣溫24℃-43℃,1月氣溫最低,日平均氣溫4℃-16℃,6-9月降雨最少,月平均降雨量1毫米,3月降雨最多,月平均降雨量28毫米。
伊拉克所處的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具有悠久的文明。公元前3000年中葉,兩河流域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創造楔形文字、60進制計數法和圓周分割率。此后,伊拉克經歷了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后巴比倫王國、波斯、塞琉西(中國史稱條支)、安息、波斯薩珊王朝統治。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并迅速占領兩河流域,先后建立倭馬亞王朝(中國史稱白衣大食)和阿拔斯王朝(中國史稱黑衣大食),其中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達。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攻占巴格達,受封以波斯和小亞細亞為中心建立伊兒汗國,轄區包括今伊拉克。1534年起,奧斯曼帝國開始統治兩河流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920年,伊拉克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21年,英國人從麥加哈希姆王室中選送費薩爾到巴格達建立費薩爾王朝。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伊拉克與土耳其于1955年2月23日簽訂“伊土條約”,隨后英國、巴基斯坦和伊朗加入,組成巴格達防御條約組織。1958年,以卡塞姆為首的自由軍官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費薩爾王朝,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國。
1968年,復興黨政變上臺。1979年,薩達姆全面掌權。1980年,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爆發。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并吞并科威特,由此引發海灣戰爭。此后,聯合國對伊拉克實施了近13年制裁。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4月9日,美軍攻占巴格達,薩達姆政權被推翻。5月1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 2008年12月,美伊雙方簽署《美伊友好合作戰略框架協議》和《駐伊美軍地位協議》,并于2009年1月起生效。2009年6月,駐伊拉克美軍撤離伊拉克主要城鎮,8月31日撤出在伊拉克作戰部隊,并將駐伊拉克美軍人數減至5萬人。2011年12月,美國從伊拉克撤出全部作戰部隊。
2003年7月,美駐伊拉克當局任命25名伊各派人士組成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簡稱“臨管會”)。2004年6月,伊拉克臨時政府成立。6月8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1546號決議,決定全面恢復伊主權,結束對伊拉克占領。2005年12月,伊拉克選舉產生戰后首屆正式議會。2010年3月,伊拉克舉行戰后第二屆國民議會選舉。2014年4月,伊拉克舉行第三屆國民議會選舉。9月,伊拉克組建戰后第三屆政府。
2017年9月25日,庫爾德地區舉行獨立公投。伊拉克中央政府強烈反對庫區公投,聯合伊朗、土耳其等鄰國采取系列反制措施。
2017年12月9日,伊拉克總理阿巴迪宣布收復被恐怖極端組織占領的全部領土,取得反恐戰爭的重大勝利。
2018年5月,伊拉克舉行第四屆國民議會選舉。10月,前石油部長阿迪勒·阿卜杜勒馬赫迪組建新一屆政府。2019年12月,阿迪勒·阿卜杜勒馬赫迪辭職。2020年5月7日,國家情報局局長穆斯塔法·卡迪米組建新一屆政府。
【憲 法】 2005年8月底出臺永久憲法草案,并在10月舉行的全民公決中獲得通過,規定伊拉克實行聯邦制,石油資源歸全體人民所有,前復興黨成員不得參政。但各派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聯邦制、資源分配等問題上尚存爭議。
【議 會】 2018年5月舉行第四屆國民議會選舉。10月2日,國民議會選舉遜尼派人士穆罕默德·哈勒布希(Mohamed Al-Halbousi)任議長。本屆議會共有329名議員,任期4年。
【政府】本屆政府于2020年5月成立,主要包括總理穆斯塔法·卡迪米、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阿里·阿拉維、外交部長福阿德·侯賽因、內政部長奧斯曼·加尼米、國防部長朱瑪·阿奈德、石油部長伊赫?!ぐ⒉范爬召Z巴爾。
【行政區劃】 全國共分18個省:巴格達、尼尼微、巴士拉、巴比倫、穆薩納、納杰夫、安巴爾、瓦西特、米桑、濟加爾、卡迪西亞、卡爾巴拉、迪亞拉、薩拉赫丁、基爾庫克、蘇萊曼尼亞、埃爾比勒、杜胡克。
【政 黨】 伊拉克黨派眾多,目前約有200余個政黨和政治實體,組成多個政黨聯盟,主要包括:
(1)勝利聯盟:由前總理阿巴迪領導,聯合31個政治實體。
(2)法治國家聯盟:由前副總統馬利基領導。
(3)開拓聯盟:由巴德爾組織領導人阿米里領導,以什葉派民兵為主,聯合18個政治實體。
(4)前進者聯盟:以薩德爾運動領導人薩德爾為首。
(5)全國智慧運動:領導人為哈基姆。
(6)國家陣線:由前議長朱布里、前副總理穆塔拉克聯合什葉派前總理阿拉維組建,包括16個政黨。
(7)伊拉克決定聯盟:由前副總統努杰菲領銜,包括11個黨派。
(8)庫爾德斯坦民主黨:庫爾德地區兩大執政黨之一。
(9)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庫爾德地區兩大執政黨之一。
【重要人物】 巴爾哈姆·薩利赫,庫爾德族,1960年生于伊拉克庫爾德地區蘇萊曼尼亞省。1976年加入庫爾德愛國聯盟(庫愛盟),1983年獲英國卡迪夫大學土木工程學士學位,1987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統計及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學位。1992年任庫愛盟、庫區政府駐美國代表。2001年至2004年任庫區政府總理,2004年任伊拉克臨時政府副總理,2005年任伊拉克過渡政府規劃部長,2005年至2009年任伊拉克政府副總理,2009年至2012年任庫區政府總理,2010年至2017年任庫愛盟第二副總書記。2018年10月2日當選總統。
穆斯塔法·卡迪米,什葉派穆斯林,1967年生于巴格達,獲得法學學士學位未加入任何伊拉克政黨。在國外流亡多年,曾在伊拉克記憶基金會、人道主義對話基金會、Al-Monitor等組織任職。2016年6月,任伊拉克國家情報局局長,2020年5月7日出任總理。
穆罕默德·哈勒布希,遜尼派穆斯林,1981年生于安巴爾省,2002年和2006年分別獲得伊拉克斯塔綏里亞大學土木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長期在私營部門任職,2014年當選國民議會議員,曾任議會人權委員會委員、財政委員會委員、主席。2017年任安巴爾省省長。2018年9月15日當選議長。
伊拉克戰爭后,經濟重建任務繁重。聯合國安理會于2003年5月通過第1483號決議,取消對伊拉克除武器禁運以外的所有經濟制裁。伊拉克重建重點是恢復和發展能源、教育、衛生、就業、供電、供水、食品等領域。但由于安全局勢不穩,基礎設施嚴重損毀,經濟重建進展緩慢。
2020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GDP):1639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361美元。
經濟增長率:-11.2%。
貨幣名稱:伊拉克第納爾(IQD)。
匯率:1美元≈1450第納爾。
外匯及黃金儲備:約488億美元。
【資 源】 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探明石油儲量達1530億桶,居世界第5位。天然氣儲量約3.6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12位。磷酸鹽儲量約100億噸。
【工 業】 能源產業占主導地位,石油出口收入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政府收入的90%。伊拉克戰爭結束后,石油生產逐漸恢復,迄今已舉行4輪油氣田開發招標。2020年原油日產量約400萬桶,石油日均出口量約300萬桶。
【農 業】 可耕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7.6%,農業用地嚴重依賴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和椰棗等,糧食不能自給。
【旅游業】 主要旅游點有烏爾城(公元前2060年)遺址、亞述帝國(公元前910年)遺跡和哈特爾城遺址(俗名“太陽城”),位于巴格達西南90公里處的巴比倫是世界著名的古城遺址,“空中花園”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交通運輸】 公路:國內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網遍布全國,總長5.96萬公里,部分公路與敘利亞、約旦、科威特、土耳其等國相連。
鐵路:總長約2272公里,主要有以巴格達為中心的3條干線:巴格達-基爾庫克-埃爾比勒線,巴格達-摩蘇爾-土耳其線,以及前蘇聯援建的巴格達-烏姆蓋斯爾港線。2000年8月,伊敘之間的鐵路恢復通車。2001年7月,伊土(耳其)20年來首次開放鐵路運輸業務。
水運:水道里程5279公里,主要有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和夏臺阿拉伯河及人工運河(薩達姆河)等部分水道。主要港口有烏姆蓋斯爾港和貝克爾港,現有碼頭83座,年吞吐量約290萬噸。
航空:主要有巴格達、巴士拉、埃爾比勒、蘇萊曼尼亞、納杰夫和摩蘇爾等6個國際機場,基爾庫克等地有小型民用機場。伊民航業務因戰爭曾長期中斷。戰后,伊國內航班陸續恢復,伊拉克航空公司還陸續開通了巴格達至安曼、開羅、貝魯特、大馬士革、迪拜、科威特、倫敦等地的國際航線。航空客運量約200萬人次/年。
【對外貿易】 伊拉克戰爭后,實行開放的外貿政策,對大部分進口商品免征關稅。近幾年外貿進出口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出口額 | 596 | 892 | 766 | 399 |
進口額 | 404 | 462 | 474 | 415 |
【人民生活】 由于20世紀70年代石油收入增長,伊拉克在城鄉建立了比較健全的醫療系統,人民生活也有較大幅度提高。海灣戰爭后,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伊拉克戰爭后,由于經濟重建進展較為緩慢、安全局勢惡化,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仍相當緩慢。目前有20%人口生活在貧困線(每天2美元)以下,供電能力只有需求的一半,還有20%的地方未通自來水。人口預期平均壽命74.9歲,其中男性平均壽命72.6歲,女性平均壽命77.2歲。
【軍 事】 實行募兵制,包括軍隊和警察,分別隸屬國防部和內政部,包括預備役部隊在內目前共有約77.8萬人。
【教 育】 實施6年制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為98%,但中等和高等院校入學率僅為45%和15%。成人識字率為79.7%。全國共有20所大學和44所專科院校。
【外 交】 自海灣危機爆發至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前,聯合國安理會先后通過63個有關伊拉克問題的決議,對伊拉克實行經濟制裁和武器禁運,伊拉克對外處境孤立。伊拉克戰爭結束后,伊拉克政府著力恢復與各國,尤其是大國和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并逐步獲得外界的承認和支持。目前,伊拉克已與近90個國家恢復或建立了外交關系,并恢復了在阿拉伯國家聯盟、伊斯蘭會議組織、聯合國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地區和國際組織內的活動。2010年1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取消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對伊拉克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導彈和民用核活動領域的制裁,結束“石油換食品”(Oil-for-Food)計劃。2012年3月,阿盟首腦會議在伊舉行。5月,舉辦伊朗核問題六國對話會。2013年6月,安理會解除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對伊采取的強制性措施。2019年1月和5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兩次訪問伊拉克。3月,總理阿卜杜勒馬赫迪訪問埃及。4月,伊拉克舉辦周邊六國議長會議,沙特、土耳其、約旦、科威特、敘利亞議長以及伊朗議長代表參會。4月和7月,總理阿卜杜勒馬赫迪兩次訪問伊朗。4月和9月,總理阿卜杜勒馬赫迪兩次訪問沙特。5月,總統巴爾哈姆出席在沙特舉辦的阿盟特別峰會。2020年7月,總理卡迪米訪問伊朗。8月,總理卡迪米訪問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