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鐘師
自去年10月,歐盟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征了最高35.3%的關稅以來,歐洲汽車整體需求陷入疲軟,今年6月汽車注冊量同比下降4.4%,但中國汽車的市場份額卻出現了逆勢增長。數據顯示,今年年初至今,中國汽車在歐注冊量激增91%;今年上半年,中國品牌汽車在歐洲市場的份額幾乎翻了一番,達到5.1%,取得了創紀錄的市場份額。
長期以來,汽車制造業都是我國支柱產業之一,如今更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核心載體。每年數百萬輛中國汽車通過滾裝船駛向全球,不僅讓“Made in China”在各國消費者心中愈發清晰具體,更在無形中塑造著他們眼中的中國形象。正如上世紀日韓憑汽車產業崛起奠定國際地位,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汽車產銷與出口國,已然穩穩站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中心位置。
許多中國車企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當自身羽翼豐滿后,把中國汽車帶回汽車誕生的老家——歐洲。在美國對中國汽車產業筑起市場壁壘的背景下,歐洲在中企全球布局中的戰略權重持續上升。這不僅源于歐洲市場本身的龐大體量,更在于其嚴苛的安全與環保法規所形成的高準入門檻——這種“高標準”也會成為倒逼中國車企突破技術瓶頸、全面提升綜合實力的 “試金石”,最終助力中國汽車品牌“鯉躍龍門”,鍛造出更強的國際競爭力。
對于中國輸歐汽車,包括歐洲主流媒體在內的社會輿論,普遍對其品質、設計、性能、配置等予以客觀肯定,尤其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電動化與智能化技術水平給予了高度贊賞。同時,歐洲輿論也對歐洲車企“恨鐵不成鋼”。這與十幾年前,歐洲輿論對中國汽車品質持基本否定的態勢大相徑庭,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從四十年前開始合資、引進、學習,到二十年前自主品牌奮力崛起、再到十年前在新能源領域發力、實現快速超越,這一路走來的付出,終于開花結果。
在第二、三次工業革命浪潮推動下,歐洲汽車業憑借內燃機技術的突破與規模化生產的革新,曾一度成為世界汽車業的標桿,奔馳、寶馬、大眾等歐洲品牌更是成為全球汽車工業的象征。然而,經過近140年的發展,其龐大且固化的產業利益結構已成為轉型的沉重枷鎖,導致任何產業變革和顛覆性技術創新都將牽一發而動全身。從產業內部來看,傳統車企與上下游供應鏈深度綁定,對燃油車生產線與相關技術的依賴程度極高。各種圍繞勞資關系、行業格局、地方保護和政治因素的博弈,反倒讓行業基盤與慣性成為變革的阻尼。
面對歐盟“禁燃”的壓力,歐洲車企也在按部就班地向電動化轉型,但這一被動應對,終究不能與按市場驅動和消費趨勢變化、主動擁抱變革的做法相提并論。上世紀歐洲市場曾一度面對日韓車企的滲透沖擊,但歐洲車企憑借燃油車技術保持了強大的行業慣性。如今歐洲車企轉型動力不足,某種程度上也與已經“脫敏”有關。然而,新能源汽車是一條新賽道。面對發力電動化與智能化技術的中國車企,歐洲車企既沒有充足的技術優勢,也缺乏市場韌性,這才發出一陣“中國威脅論”的驚詫,關稅保護成了歐盟的最后壁壘。
但事實證明,關稅并不能阻攔歐洲消費者選擇中國汽車,也攔不住中歐汽車產業間的合作。一方面,在氣候等政策推動下,歐洲消費者對純電動汽車的接受度在不斷提高,市場需求與潛力都在持續擴大。今年上半年歐洲純電動汽車的注冊量首次突破百萬,達到119萬輛,同比增長25%,市場份額占比也達到了17.4%。另一方面,歐洲車企也在變革中覺醒。歐洲車企正主動與中國頭部車企和高科技企業積極合作,既彌補歐企的技術短板,也盡量止住在華市場份額的下跌趨勢。考慮到中歐汽車產業之間依存關聯度很高,歐盟單方面對華實施的高關稅壁壘注定不能持久。
當歐洲車企主動與中國企業攜手,擁抱行業轉型與技術變革,這種基于互惠互利的雙向奔赴,便成了中歐跨越貿易壁壘的破局之道。這種合作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依附,而是在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中,將中國的技術創新與歐洲的工業底蘊相結合。
關稅壁壘或許能延緩商品流動的腳步,卻擋不住產業變革的必然。中歐汽車產業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一步,唯有摒棄零和思維,在標準互認、技術共研、市場共享中尋找最大公約數,才能讓產業競爭轉變為價值共贏。
從合資引進到雙向輸出,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化之路,從來不只是產品的出海,更是技術、標準與合作理念的共進。當更多中歐合作車型馳騁在亞歐大陸,當綠色出行的共識超越短期博弈,這種跨越百年的產業互動,將勾勒出未來出行的模樣。(作者是汽車行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