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回聲報》11月4日文章,原題:沒有基礎工業就沒有主權 疫情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提醒著我們,經濟主權絕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基于具體的選擇而形成的。重點保護和發展我們的初級工業。重工業、上游工業或基礎工業一度因其對環境的影響而備受批評,但它們是所有其他工業之母,也是工業轉型的起點,我們難以想象在缺乏鋼鐵、鋁材、化工和原材料的情況下,如何制造生態轉型的必需品。忽視這些工業部門不僅會危及我們的獨立性,也會危及我們應對環境挑戰的能力。盡管這些工業必須在生態轉型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今天仍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現實是殘酷的:亞洲的競爭、美國的保護主義、日益增長的監管限制,以及不斷上漲的能源價格……偏偏法國選擇了一種簡單的方法:將生產轉移到我們的監管框架之外,同時對于那些缺乏社會和環境約束生產的產品,我們又敞開大門。當然,這種操作能讓我們大規模生產低成本產品,并覆蓋歐洲市場,但也導致我們對自己選擇的環境后果不負責任。
如今,歐盟及其成員國希望支持歐洲大陸的工業復興,世人當然明白,重點應該放在高附加值行業。而初級工業往往催生貧窮,因為要面對亞洲的競爭和歐洲的生產成本,它們的利潤率低于其他產業,因此為了更快地完成環境目標,它們往往會崩潰。
你可能會認為,這些工業在歐洲也無立足之地,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法國將自己定位于上下游生產的戰略,被認為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但失敗了。我們并沒能取得之前許諾的經濟成功,而是經歷了長期“去工業化”的傷痛,繼承了巨額的公共債務和龐大的貿易赤字,這讓我們無法為支撐每個人的社會模式提供資金。另一個錯誤是,我們的國家剝離了這些產業就無法提升價值鏈,也喪失了掌握所有生產階段的優勢。
電動汽車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足以讓我們質疑自己的選擇和方向,甚至是可靠性。幾年前,我們還認為新玩家很難進入汽車市場。特斯拉和中國企業的共同點是采用集成方式。它們正在證明,假如沒有戰略愿景,我們自以為擁有的優勢很可能會在幾年內消耗殆盡。電池制造和回收廠正努力在歐洲尋找一種經濟模式,而能源價格的高漲和需求的低迷推動了這種形勢。
在我們的土地上,這些基礎工業還創造了許多直接、間接就業機會。或許這并非所有人的夢想,且在本世紀必須接受現代化和轉型的挑戰,但如果沒有對上游價值鏈的掌控,我們將注定無能為力,并使得我們自身造血的能力不堪重負。(作者阿納伊絲·吉爾,董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