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法國統計局公布了三季度系列經濟數據,顯示法國經濟運行雖短暫步入復蘇區間,但在外部環境動蕩、內部政經不穩等多重復雜因素影響下,下半年復蘇勢頭不容樂觀,債務、消費、就業、生產力等多重結構性問題影響交織,法國經濟恐將再次陷入疲軟、萎靡。
法國統計局數據顯示,盡管巴黎奧運會為經濟增長貢獻了0.3個百分點,但三季度經濟僅環比增長0.4%。而由于消費與投資持續低迷,四季度經濟增速甚至可能為下降0.1%,預計2024年全年增速將為1.1%,與去年持平。在具體領域上,當季外貿表現優于國內消費,航空和造船業表現良好。公共支出,特別是地方政府支出提振明顯,已成為引領國內需求的唯一動力來源。對此,法國統計局官員表示,在經歷2023年的短暫復蘇后,商界投資持續放緩,特別是在法國政壇出現變動后,企業界持觀望態度,預計到今年年底,商業投資受信貸成本上升、歐元區需求疲軟及國內政治不確定性等影響將繼續黯淡。
法國央行同期發布宏觀經濟預測報告,相關數據與法國統計局數據整體一致,并預測法國2025年和2026年的經濟增速將分別小幅回升至1.2%和1.5%。法國央行認為,隨著通脹持續放緩,家庭購買力將有所恢復,疊加實際工資上漲等積極因素,消費將重新超越外貿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據此,法國央行預計,在經歷2023年5.7%的通脹率高峰后,2024年法國通脹率將下降至2.5%,并在2025年至2026年保持在1.5%至1.7%,符合歐洲央行設定的目標區間。法國央行行長維勒魯瓦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法國經濟增速將穩步保持在略高于1%的水平,但尚未看到明確的穩步復蘇跡象,家庭和企業都表現出一定的觀望情緒,這與當前國內政治與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性息息相關。同時,法國央行特別提醒,法國長期高赤字率的公共財政仍將對經濟造成威脅,維勒魯瓦指出,“應盡快將公共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降至3%以下,法國政府希望在3年內實現這一目標,但這并不現實,并將重創經濟增長”。
面對法國經濟復蘇的再次熄火的疲軟現實,法國經濟學界呼吁政府以可持續公共財政、穩定性預期和競爭力生產為三大關鍵詞,重賦法國經濟增長活力,擺脫“復蘇—乏力—停滯”的怠速陷阱。
在公共財政方面,法國經濟和財政部近期提交國民議會的預算文件顯示,隨著法國地方臨時性開支激增、國家收入低于預期等多重因素產生影響,法國2024年公共赤字占GDP比重或將達到5.6%,甚至將在2025年激增至6.2%。此前,法國已被歐盟啟動“超額赤字”調查程序,并被責令于9月20日前向歐盟提交財政整頓計劃,確保在2027年前將公共赤字的GDP占比控制在3%以內。對此,法國政府已向歐委會申請延遲提交相關計劃,希望以此確保財政整頓計劃與法國2025年財政預算法案保持一致。此前,法國政府曾宣布在2024年將削減250億歐元的公共支出,但直到議會提前選舉前,僅落地了100億歐元的削減措施。對此,剛剛卸任法國經財部部長的勒梅爾疾呼,要重視法國財政日益惡化的嚴峻形勢,強調“唯有減少開支才是明智之舉,其他任何措施都將不可避免使法國陷入財政困境”。勒梅爾同時建議,將提高工資和勞動生產率、應對氣候變化及推動資本市場和私人金融助力經濟發展列為未來三大財政優先事項。
在穩定性預期方面,相較于主動介入不確定性外部環境,盡快重建內部穩定的政策預期和夯實經濟復蘇韌性將成為更為明智的政策選擇。法國媒體和蒙田研究所近期開展的民意調查顯示,面對法國各政黨在財政議題上的嚴重分歧和博弈,民眾的焦慮情緒持續上升,約80%的法國人認為“解決債務問題已刻不容緩”。同時,法國統計局經濟調查報告顯示,預計到今年年底,政府所采取的貨幣寬松政策仍不會產生效果,盡管推動了工資上漲、社會福利增加及通脹緩解等,但民眾對消費與投資仍持謹慎與擔憂態度,家庭儲蓄水平仍保持高位,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持續弱化。面對法國新總理組閣的持續難產,及各方在削減國家及地方和社會支出、提高對富裕階層和大企業征稅、推進生態轉型計劃等減少赤字與推動發展路徑上的持續拉鋸,市場及民眾對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預期將有增無減,形成制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巨大掣肘。
在競爭性生產方面,面對海外需求下降、新增訂單減少、工業產能過剩等系列難題,法國工業生產的活力與競爭力持續遭受壓制。從近幾年法國世界500強企業表現來看,上榜企業數量持續下降,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消費娛樂和零售業等第三產業,而重工業、電氣工業及核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上榜不多。另據相關調查顯示,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通脹因素正持續影響購買“法國制造”的意愿與能力,法國產品在法國內民眾總體消費中的占比在50年間下降了11個百分點,其中制成品從82%下降至38%,更多的法國家庭對支出保持謹慎,更愿意選擇進口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對此,有法國經濟學家認為,這種現象一方面與國內民眾需求及購買力的下降相關,另一方面與企業面臨的生產成本上漲、雇員成本增大、利潤率下降及創新轉型意愿不強等因素相關,將持續制約法國的競爭力。對此,有法國智庫專家提出,面對能源危機、競爭激烈等外部沖擊,單純執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意味著更高的成本與更差的效果,應當從重塑稅收環境、優化人力資源、推動技術創新等角度入手提高生產率。
無論如何,面對經濟復蘇的持續疲軟,穩定政策、重振預期、強化內核,才是破解結構性桎梏的關鍵一招,而如何切實平衡好減赤與刺激、生產與民生、轉型與發展、改革與穩定等關系也是法國需要解決的重大難題。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鴻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