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法國國家統計和經濟研究所公布了二季度法國經濟的相關數據,多項指標整體向好,法國政府也評估相關數據“符合預期、表現優異”,并期待“奧運效應”能夠助力經濟持續增長。不過,法國經濟學界對此態度謹慎,認為解散國民議會引發的政局變動和地緣政治博弈導致的需求疲軟將成為制約法國經濟穩定預期的重大阻礙,“怠速運行”下多個結構性痛疾將成為影響法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挑戰。
法國國家統計和經濟研究所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外貿與投資回暖的助推下,二季度法國經濟環比增長0.3%。造船業訂單交付等助力出口保持強勁,而進口部門則因投資孱弱與家庭消費萎靡拖累有所疲軟,整體上進一步彌合了新冠疫情沖擊所帶來的損失。同時,企業投資在連續兩個季度下滑后重新步入正軌,實現0.1%的增長,其中服務業投資上漲明顯,有效對沖制造業投資頹勢。同時,法國公共財政支出仍然處于高位,其中政府消費增長0.3%,政府投資增長0.6%。法國統計局也同期將2024年法國經濟增長預期調整為1.1%,高于此前設定的1%的增長目標。對此,法國經財部長勒梅爾態度樂觀并指出:“2024年累計增長率已達到政府設定的目標,并可能最終超出預期。法國經濟持久穩健的表現與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有所不同,顯示出法國政府推行的供給調節政策及系列改革措施正在發揮效果。”
法國經濟學界對本季度經濟數據保持謹慎態度,認為法國當前面臨的政治僵局與外部形勢動蕩所引發的需求疲軟值得警惕。一方面,法國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法國商業景氣指數僅為94,下降了5個點,是自2021年2月法國疫情全面暴發以來的最低點,其中工業與商業部門下降最為明顯。對此,法國雇主協會提醒,“解散國民議會與提前選舉后的前所未有的政治環境,正在阻止商業信心的小幅復蘇。在商業領袖的視野中,法國的商業前景正在不斷惡化”。勒梅爾也警告,“擺脫當前的政治僵局至關重要,否則將使經濟增長和公共財政付出巨大代價”。另一方面,法國經濟觀察與研究中心專家認為,在歐元區增長弱于預期、美國大選不確定性上升、俄烏沖突與巴以沖突熱度不減等諸多復雜因素下,法國的外部需求正不斷弱化。據統計,當前,法國相關行業的外國訂單水平已降至2021年5月以來的最低。
另有法國經濟學家警告,相較于短期的經濟困境,當前法國經濟“怠速運行”下的多個結構性痛疾難解,將對經濟的發展與韌性帶來長遠負面影響。在公共財政方面,近期,歐盟相關機構針對法國等7個歐盟成員國啟動了過度赤字程序,強行要求法國調整預算,并在9月提交“可信的預算軌跡”。對此,馬克龍政府為2024年設定的赤字削減目標為250億歐元,并計劃在2025年繼續保持節流狀態以改善公共財政狀況,最終在2027年將預算赤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占比控制在3%以內。但政治變動可能對法國的減赤努力造成沖擊,而治療“赤字癌癥”的相關措施也將引發“雙刃劍”效應。一方面,公共支出削減幅度過大將導致經濟增長放緩,進而導致稅收減少,加劇公共賬戶失衡;另一方面增加稅收與社會保障繳款將制約企業活力并加大民生壓力,更將挑起不同政治群體間的無休止拉鋸。對此,有商業界人士表示,艱難的預算博弈與持續的增稅威脅無助于商業信心的恢復,不穩定的政治環境正在干擾企業制定長久的發展計劃。在此背景下,企業更多持觀望態度,并以凍結投資和招聘維持“怠速運行”。
法國經濟形勢觀察所專家指出,雖然近年來法國政府大力創造就業機會,但在客觀上阻礙了生產力的恢復。在側重供應端的就業政策下,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更多是以共享工作量的形式落地,而非實際推動生產,真正通過核心價值、改造工藝、創新技術及新增投資等轉化的生產力持續處于被壓制狀態。在購買力方面,盡管2023年法國家庭購買力曾略有上升,但多項民調數據顯示,“生活水平正在持續惡化”。在二季度的數據中,家庭商品消費作為引領經濟增長的傳統支柱為零增長,其中食品支出有所減少,而天然氣和電力消費有所增加。對此,有經濟學家指出,“家庭商品消費的表現顯示出法國民眾正開始過緊日子,特別是在食品通脹率已大幅改善的情況下,食品消費仍然有所下降的現象極具代表性”。在外貿方面,法國經濟學家指出,法國生產體系可持續增長與為實際收入創造條件的能力正在減弱,集中顯示為法國在全球貿易市場中的份額持續下降。據統計,自2019年以來,法國出口表現持續下滑,在俄烏沖突加劇能源價格上漲等綜合因素下,法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減弱。2019年至2023年間,法國在全球貿易市場的份額損失約22%。
面對當前經濟數據的整體向好,法國政府及經濟學界均保持了相對冷靜與謹慎的客觀態度。無論是應對短期內政治洗牌將帶來的持續沖擊,還是中長期多領域結構性難題未解,均需優先創造相對穩定、可持續、可預期的內外環境,充分立足民眾核心訴求與長遠發展,以耐心細致的政策設計與長久規劃的改革勇氣逐個擊破頑疾,切實重賦經濟活力與韌性。 (作者:李鴻濤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