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央行貨幣政策迎來了轉折點。日前該央行宣布,計劃在7月份貨幣政策會議上將關鍵利率提高25個基點,并預計在9月再次加息。此舉意味著歐元區緊跟美國加息步伐,持續11年的低利率政策即將結束。
歐洲央行利率政策大轉變,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俄烏沖突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沖擊預計要持續多年,歐洲經濟遭受重創。由于嚴重依賴俄羅斯油氣供應,能源價格飆升不僅造成歐洲供應鏈受阻,而且進一步加重了通脹威脅。歐元區經濟面臨滯脹的危險。
歐洲央行加息與否已經爭論了很長時間。去年底加息政策呼之欲出,但硬生生被決策者壓了下來。回頭看歐洲央行政策變化的過程,從側面也可反映出當前歐洲經濟所面臨的嚴重困難。
去年12月以來,持續的物價上漲壓力迫使歐洲央行改變政策。此前,央行高層一直強調通脹將是“暫時的”,并回避加息議題。有專家分析認為,長期低利率導致的通脹正在侵蝕歐洲人的購買力。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去年11月份歐盟通貨膨脹率上升到4.9%。當時歐洲央行認為,盡管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但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歐元區通脹率將在今年明顯下降,并在中期逐步回落到2%的目標水平。現在看來這個預判并不正確。
歐洲央行認為,歐洲的通脹表面看是受能源價格飆升的影響,根源則是供應方面的問題。這意味著價格上漲的原因在于供應鏈受阻、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工廠關閉以及俄羅斯大幅減少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造成的能源短缺。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在沒有受到“工資價格螺旋上升”迫在眉睫的壓力時,歐洲央行拒絕采取加息行動,因為提高利率只會扼殺經濟繁榮。
從相關數據看,4月份歐元區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達到37.2%,整個歐盟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37%;5月份歐元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創下8.1%的新高,達到央行通脹目標的4倍。顯然,歐洲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已經不能用“意外上升”來搪塞了。對此,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的解釋是,俄烏沖突繼續給歐洲和其他地區的經濟帶來壓力,并影響正常貿易,導致原材料供應短缺,使得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有歐洲議員提出,既然近半年來經濟環境已經變化,為什么歐洲央行的觀點沒有改變?
正因如此,能源價格失控導致通脹飆升,促使歐洲央行重新考慮政策取向,從支持經濟復蘇轉為抑制通脹這個當下的“最大挑戰”。他們將通脹預測大幅上調至2022年的6.8%和2023年的3.5%,而關鍵的中期通脹預測是將在2024年降至2.1%。歐洲央行有三個關鍵利率,再融資利率目前為零、邊際貸款利率為0.25%、銀行存款利率為-0.5%。其中,存款利率通常是商業銀行將現金存放在歐洲央行過夜所獲得的利息,2014年以來一直為負值。拉加德制定的路線圖是在9月底前退出負利率。
歐洲央行此次下決心政策大轉彎,對市場的影響不能小覷。自央行宣布加息計劃以來,歐洲市場債券收益率一路飆升,基準10年期德國國債收益率一度達到1.7%,而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則突破4%,利差急劇擴大。這也引起了金融管理層的警覺,歐洲央行利率管理委員會6月15日緊急召開特別會議,專門討論近期政府債券市場的異常動向。拉加德警告說,歐洲央行將“不會容忍超出基本因素并威脅貨幣政策傳導的融資條件變化”。這意味著歐洲央行隨時有可能出手干預。
債券利差問題為何引發如此大的關注?歐盟27個成員國為其各自的公共債務支付的價格各不相同。利差通常被視為投資者對不同政府債券或歐洲央行支持它們的承諾的相對信心的標志。利差越大,意大利或希臘等高負債國家越難以為其債務融資,就有可能再次爆發主權債務危機。所以,歐洲央行經常面臨歐元區各成員國的壓力,拉加德也不得不向歐洲議會保證,歐洲央行將確保其貨幣政策在整個歐元區得到適當傳導。
經濟前景不佳凸顯了拉加德面臨的艱巨任務,既要通過加息抑制高通脹,同時又不危及歐元區已經步履蹣跚的經濟。特別是美聯儲已經采取了更為激進措施的情況下,歐洲央行確實左右為難。該央行已經將歐元區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分別下調至2.8%和2.1%,且認為俄烏沖突影響還會繼續擴大。
歐元區經濟出現疲軟已成事實。根據經合組織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歐元區GDP環比增長停滯在0.3%,二季度持續疲軟。商業信心出現創紀錄的下降,尤其是德國采購經理人指數在4月份降到15個月來的低點。失業人數也在增加,4月歐元區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6.8%。在天然氣供應減少或工資增長強勁的情況下,歐洲央行貨幣政策可能比預期更迅速地收緊。面對緊張的能源狀況和洶涌的通貨膨脹,歐洲央行加息已經是箭在弦上。 (經濟日報記者 翁東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