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6月26日報道,上周,歐洲鋼鐵生產去碳化的進程遭受最新打擊。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Mittal)拒絕了旨在將其德國工廠改造成使用更環保的氫氣的逾10億歐元公共補貼。
該公司將此歸咎于能源成本過高,而瑞典鋼鐵生產商SSAB也承認,其位于北極圈內的旗艦低排放鋼廠因電網可靠性問題而出現延誤。
能源成本是將“綠色鋼鐵”作為減排途徑的制造商所面臨的眾多挑戰之一,其他挑戰包括所需的數十億前期資本、氫基礎設施的缺乏以及對更昂貴的低碳產品的需求不足。
鋼鐵行業機構Eurofer的負責人阿克塞爾•埃格特(Axel Eggert)說:“歐洲沒有綠色鋼材的商業案例。”他補充稱,雖然有些人“希望并打賭”這種產品會有光明的未來,但其他人卻說:“我沒有時間做這個。”
事實上,一些主要高管私下承認,既然承諾了項目,就必須不計成本地繼續下去。
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的首席轉型官瑪麗•雅羅尼(Marie Jaroni)本周在英國《金融時報》的一次活動中表示,盡管該行業的“危機使得做出重大投資決策變得更加困難”,但蒂森克虜伯仍堅持其綠色鋼鐵計劃。
鋼鐵是歐洲的重要產業,占世界產量的7%,收入達1910億歐元,直接就業人數超過30萬。
但它也是歐洲大陸最大的排放源之一,歐盟的鋼鐵廠每年排放2億噸二氧化碳。這比荷蘭的年排放量還要大,約占歐盟總排放量的5%。
根據歐盟20年前推出的排放交易制度,鋼鐵企業必須購買二氧化碳排放許可證,從而推高價格,并在理論上激勵更環保的生產。
但鋼鐵企業高管們表示,他們已經被成本更低、碳排放量更高的進口產品壓得喘不過氣來。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去年由于生產過剩和需求下滑造成的鋼鐵產能過剩相當于歐盟鋼鐵年產量的四倍多。
德國電力巨頭RWE的首席執行官馬庫斯•克雷伯(Markus Krebber)表示,脫碳在優先事項列表中的地位已經下降,負擔能力的地位上升。他在周一的一次會議上說:“最終,我們還必須討論轉型的速度,因為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本。”
本周,歐洲最大的十家鋼鐵制造商致信歐盟委員會,要求其采取更多措施保護鋼鐵行業,并稱如果不采取緊急行動,“我們的氣候雄心和數十個歐盟鋼鐵去碳化項目將面臨風險”。
鋼鐵生產的去碳化包括將設備改裝成使用氫氣或將生產過程電氣化,以消除對焦炭或煤炭的需求。
歐盟約有40%的鋼鐵是在電爐中生產的,但只有不到1%的鋼鐵是以綠色氫氣為燃料的,其中大部分還處于試點階段。歐盟希望鋼鐵行業到2030年能比2018年減排至少30%。
減少能源消耗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據委員會稱,能源約占歐洲鋼鐵生產成本的17%。
但歐洲在這方面處于劣勢,據布魯塞爾稱,歐盟的電價至少是美國的兩倍,擠壓了電爐運營商的利潤空間。
非營利組織Mission Possible Partnership本月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已宣布的1.6萬億美元全球清潔工業項目(如綠色鋼鐵和氨廠)中,只有10%位于歐盟。
由企業、投資者、非政府組織和專家組成的全球聯盟能源轉型委員會(Energy Transitions Commission)主席阿達爾•特納勛爵(Lord Adair Turner)警告說,這可能導致歐洲有一天失去生產基本類型鋼鐵的能力,而被摩洛哥等有能力生產豐富太陽能的國家取代。
瑞典憑借豐富的水電資源吸引了歐盟兩個最先進的綠色鋼鐵項目,但這兩個項目都遇到了困難。
由阿涅利家族(Agnelli)家族、馬士基(Maersk)和沃倫貝格(Wallenberg)家族以及Spotify首席執行官丹尼爾•埃克(Daniel Ek)和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等支持的工業初創企業Stegra計劃于明年年底在瑞典北部投產,但比原定計劃晚了兩年。
由LKAB、SSAB和Vattenfall三家國有控股集團支持的競爭對手項目Hybrit也有所延誤。
Stegra首席執行官亨里克•亨里克森(Henrik Henriksson)表示,綠色鋼鐵行業需要“改變敘事”,強調“地緣政治......穩定”和供應安全,因為不需要從本地區以外獲得能源或鐵礦石。
布魯塞爾計劃在未來幾周宣布對鋼鐵制造商的出口支持,這可能涉及改變歐盟的碳邊境稅。周三,它為歐盟各國政府制定了國家援助指導方針,以激勵碳減排投資。
包括安賽樂米塔爾在內的鋼鐵制造商表示,碳邊境稅未能保護歐盟的能源密集型產業免受更不環保的外部競爭的削弱。
在轉向綠色鋼鐵的過程中,并非只有歐洲在苦苦掙扎。羅斯福研究所(Roosevelt Institute)產業政策與貿易主任托德•塔克(Todd Tucker)指出,盡管美國的能源成本更低,但美國的生產商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他說,各國政府需要采取“上述所有”戰略,包括氣候、工業和經濟政策,以此創造“像鋼鐵等高排放行業轉型所需的供需”。
埃格特對此表示贊同,他表示,政策制定者可以扭轉最近推遲項目的決定,但必須采取“迅速有效”的行動。他說:“我們仍然可以在歐洲生產綠色鋼鐵。”
來源:https://www.ft.com/content/a0f79a5b-4bc8-48ca-bd5c-d68e29c57b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