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記者從“兩區”建設五周年科技創新專場新聞發布會獲悉,“兩區”建設以來,北京市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不斷優化。截至去年年底,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數量突破9000家,位居全國首位。
北京市知識產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周立權介紹,“兩區”建設以來,知識產權領域以小切口推動大改革,對標國際先進經貿規則,知識產權綜合實力持續全國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更加優化。
知識產權制度創新取得成果。“兩區”建設以來,北京市先后獲批開展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代理開放試點、保險試點、金融生態綜合試點等試點工作,提升知識產權制度創新效能。其中,“專利侵權糾紛‘先行裁駁、另行請求’裁決模式”等案例被商務部推廣,“海淀智慧能源城市大腦——電力看雙碳監測數據集”等案例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典型案例。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知識產權服務機構9000余家,數量穩居全國首位,其中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行政許可的專利代理機構1185家;在北京執業的專利代理師達14560人,占全國執業代理師總人數36.24%;知識產權代理數量居全國首位,2024年度公開經北京市專利代理機構代理的PCT國際申請量37608件,占當年公開的全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53.98%。
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不斷拓展。北京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逐步開展專利預審服務,平均授權周期縮短至2.5個月。首創“1+17+N”多層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覆蓋本市4.4萬余家企業并輻射津冀,服務范圍不斷向先進能源、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拓展。
知識產權金融賦能模式實現搭建。北京開展知識產權保險試點工作,支持472家企業4818件專利投保,保障金額超過53億元;知識產權海外糾紛法律費用保險試點支持17家出口企業投保,保障規模超1億元。累計為10家投保企業完成出險理賠,理賠金額共計632萬余元。
知識產權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對標RCEP、CPTPP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深化專利代理對外開放,推動北京首家外國專利代理機構落戶經開區;建設北京(中關村)國際知識產權服務大廳,引入130余家國內、國際知名知識產權服務資源,為創新主體提供高水平知識產權服務。
知識產權轉化實效不斷夯實。“兩區”建設以來,北京組織開展高校院所存量專利轉化對接活動,147家高校院所盤點存量專利22萬余件,支持170家中小企業入選專利產業化樣板企業培育庫,發布華北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雙五星”可轉化專利1000項。
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也在加速構建。市知識產權局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系統、北京互聯網法院“天平鏈”、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北數鏈”全面貫通,實現數據知識產權的可信存證、高效驗證;同時成立北京國際商會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專業委員會,提升知識產權國際話語權。
據周立權介紹,下一步,市知識產權局將聚焦市場主體需求,在健全知識產權協同工作機制、引導產業專利科學布局、優化專利轉化促進激勵機制、深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面持續發力。同時充分挖掘改革過程中的典型案例和應用場景,創造更多“北京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