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是破解科技型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抓手和有益補充。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金融業務有所發展,但仍存在著評估難、處置難等問題,同時在風險補償機制上有待健全。”某國有大行人士向記者表示。
為支持科創企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改進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版權局發文,決定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四川省等地開展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工作。業內人士表示,各地可結合不同區域產業結構和治理體系的特點,以制度創新和科技賦能,探索個性化試點路徑,破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難題。
推動企業知產變資產
今年以來,DeepSeek憑借開源模式和成本優勢迅速“出圈”。“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也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意味著未來相關領域將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而數據庫作為信息技術(IT)底層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關鍵支撐。”瀚高基礎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丁召華告訴記者。
作為山東省首批瞪羚企業,瀚高基礎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持續完善數據庫產品體系,深度參與醫療信息化建設、智慧公積金系統運行、生態環境綜合監管平臺應用等。
曾經,瀚高基礎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也面臨著資金困境。但各界投資者看中了該公司展現出的巨大發展潛力,認為其有望引領國內數據庫行業變革。近年來,該公司不僅獲得了投資機構的股權投資,也獲得了齊魯銀行、興業銀行、濟南農商行等銀行貸款,其中不乏上千萬元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
某股份行人士向記者表示,科技型企業天然具有技術壁壘高、發展不確定性強等特點。同時,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通常具有人才高端、技術密集等特征,知識產權往往是相關企業的核心資產。但企業產品尚未獲得市場認可,而技術研發又需要消耗大量資金,此時銀行貸款成為企業渡過難關的重要資金來源。
為助力科技型企業走出“輕資產、缺擔保”的融資困境,實現知識產權價值應用,銀行正在發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即企業將自身的知識產權作為質押物,從銀行獲得信貸資金。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是我行科技型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專利權質押、商標權質押、著作權質押融資業務,能夠幫助企業盤活‘沉睡’的無形資產,獲得融資支持并緩解資金壓力。”工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落地成金”面臨諸多挑戰
在各方助力下,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金融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2555.7億元,同比增長33.4%;累計發放貸款戶數26545戶,同比增長23.4%。
然而,相關業務實際落地面臨著不少現實難題,一些領域還存在制約知識產權金融發展的堵點。部分銀行仍以傳統信用貸款的思維模式開展相關業務,存在“不敢貸”“不愿貸”的情緒。談及原因,多位銀行人士向記者提到風險評估難、處置流轉難等問題。
四川天府銀行董事長黃毅表示,銀行傳統信貸模式注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抵押物等硬性條件。而科技型企業的核心資產多為知識產權、人才儲備、前沿技術等“軟資產”,其資產價值有待市場驗證,銀行也缺乏有效數據和評價標準去判斷其真實經營狀況。
尤其是中小銀行,存在一定的科技能力短板。“大多數中小銀行缺乏大數據風控、區塊鏈等技術應用能力,無法有效挖掘企業的數據價值。對科技型企業產業鏈的金融服務深度不足。而且與政府相關部門、產業園區等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網絡。”黃毅說。
建設銀行人士表示,受知識產權技術密集、專業門檻高等因素影響,銀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主要依賴第三方資產評估機構對知識產權的估值,不同機構間評估結果差距較大,評估周期偏長,且評估費用較高,“評估難、評估貴、評估慢”現象普遍存在。
此外,不少科技型企業屬于中小企業,面臨技術研發周期長、成果轉化不確定性高等難題。對于銀行而言,企業用知識產權等辦理貸款,一旦貸款主體出現違約,銀行難以有效處置或變現知識產權,因此有時“不敢貸”。
探路知識產權金融生態建設
多數科技型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人數相對較少。“中小企業分布較散,貸款額度沒那么高,貸款利率相對較低,同時存在高風險特征。銀行要耗費大量資源來識別企業未來成長性,一旦沒看準,就要承擔貸款損失,影響客戶經理的考核績效,所以有時不愿貸。”某股份行人士向記者直言。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版權局日前聯合印發《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工作方案》,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四川省、深圳市、寧波市等地開展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工作,在相關問題取得突破并積累經驗后,逐步復制推廣。
“風險評估難、處置難是制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的瓶頸,各地在政策落實時需關注評估標準化、處置平臺的專業化和市場化,以及跨區域協同等方面問題。”江蘇省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唐恒認為,應推動各地評估標準統一,并結合區域產業特點細化標準。在構建專業化處置平臺時,需兼具法律、技術、金融等復合功能,同時加大平臺建設的技術投入,強化平臺的市場化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