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優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全鏈條體系,通過培育和保護高價值知識產權、加強協同創新機制、完善侵權懲罰性賠償標準等措施,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構建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為新時代知識產權改革指明方向。
謀劃知識產權強省建設,賦能高質量發展。河南圍繞知識產權強省建設推出一系列政策法規,2022年1月印發《河南省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十四五”規劃》,2023年3月頒布《河南省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綱要(2021—2035年)》,2024年9月頒布《河南省專利促進和保護條例》,2024年10月印發《河南省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試行辦法》,為知識產權賦能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健全體制機制建設,加強政策支持。在政策法規方面,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和文化優勢,以專利保護為切入點,加大對互聯網、大數據、地理標志、中醫藥等關鍵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完善地方性法規體系,優化知識產權管理結構,健全政策支持機制。在協同配合方面,加強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配合,提高與國家部委的協作,共同推動知識產權重要資源和重點任務落地實施。在管理體制層面,對機構設置、職責分工和管理體系進行全方位調整,建立運行順暢、監督到位、服務優質的區域協作體制機制。在配套措施方面,加快構建覆蓋經濟、科技、金融、文化和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產權配套支持體系,打造高效協同、系統完善的中原地區專利獎評選制度,形成有效激發創新積極性的政策環境。
加強“司法+行政”保障,優化營商環境。優化知識產權法庭設置,理順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貫徹落實“行刑銜接”,確立民事、刑事、行政“三合一”的審理模式;通過構建“技術調查官”制度,為案件的審理與執行提供科技支持;通過申請中原地區的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分支機構等方式,建立快速審查、確權和維權一體化綜合保護體系;通過建立重點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名錄,加大對明星企業需求的快速響應和聯動保護;通過完善仲裁、調解、公證及司法鑒定體系等,構建跨區域、跨部門的協作保護機制。
理順產權運營機制,增強無形資產價值。以完善知識產權制度、開展示范工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市場化運作為重點,推進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充分發揮專利、商標、著作權等多方面優勢,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領軍企業。在產權運營方面,引導民間資本積極投入,提高企業的知識產權服務水平。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注重以市場為導向,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與運用。對發明創造、軟件著作權、知名品牌等易產生高附加值的領域,大力推行“精神+物質”雙重獎勵,大幅度提升創新動力。圍繞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建立高附加值的專利庫,通過專項資金對中小型企業開展專利轉化、科技創新、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資金扶持。通過“專利導航”措施,加快知識產權服務組織建設,推動行業和專利信息深度整合。在文化產業方面,加大對版權保護的技術支撐力度,以切實的“技術+經濟”措施促進文化產品百花齊放、版權產業百家爭鳴。大力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加快全國著作權保護試點工作。實施“品牌建設”計劃,建立“商標品牌指導站”“地理標志工作站”等,加強對“百年老店”的繼承與創新,形成具有中原地域特征的品牌,增強中原知名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升級公共服務體系,滿足創新主體需求。著力構建中原地區知識產權高效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動服務內容和資源的集成,使區域內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快速維權中心、服務站點和知識產權社團之間充分發揮聯動作用。抓住數字政府建設的戰略機遇,著重整合專利與商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服務。以“一網通辦”與“一站服務”為宗旨,以“數字化政府”為平臺,將“互聯網+”與商標的申請、變更、轉讓、續展有機結合,推進“放管服”改革縱深發展,優化升級政府“一站式”服務質量,使服務鏈和行業科技需求精準對接,支撐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高質量發展。
營造文化氛圍,打造人才高地。大力倡導知識產權文化與傳統文化、法治文化、誠信文化的融合互鑒,打造獨具特色的“黃河知識產權文化圈”,吸引各領域高端人才,形成多維度、多渠道、多領域的人才交流模式。積極探索“政府+學校+企業”的辦學方式,設立知識產權教學實訓基地,將知識產權的普及范圍擴展到全社會各級各類教學科研單位,加大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培訓,提高全社會對知識產權的認知水平。
深化“一帶一路”倡議,促進省際國際交流。主動開展省際和國際合作交流,達成供需精準匹配,充分發揮專利技術、商標品牌、地理標識等無形資產作用。主動申報設立河南涉外仲裁調解委員會,健全河南涉外仲裁調解制度,提升河南涉外仲裁案件的應對和化解風險水平。為河南企業開展PCT、馬德里商標等國際專利的申報工作提供支撐,為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保障。加強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內外高校以及科研機構的合作,舉辦研討會、論壇和工作坊等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提升企業和相關組織對于國際標準的認知度與實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