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金融活則經濟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金融功能。”12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涂永紅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四川省金融學會聯合主辦的2023天府金融指數發布會上呼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金融制度型開放,有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涂永紅認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疤痕效應和周期效應疊加影響,我國目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較多、國內大循環不夠通暢、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不確定性上升等問題,民間投資、進出口貿易失速,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動力偏弱。在此背景下,發揮金融的“活血”效應就顯得尤為重要。
涂永紅表示,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金融高水平開放將增加金融發展新動力,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她建議:“擴大制度型開放,提高我國金融優化配置國內外資源的能力,增加金融發展新動力。”
涂永紅指出,要繼續擴大制度型開放,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要以更大的開放、更激烈的競爭倒逼金融機構提供個性化、差別化金融產品和高水平的金融服務,增強創新活力,不斷提質增效;應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對外開放,增強金融開放的系統性、集成性和穩定性;充分發揮22個自貿區金融開放先行先試的積極作用,在跨境資本流動、金融市場準入、跨境電子商務、數字金融、跨境人民幣等領域加大開放力度,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與此同時,我國還需努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提高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具體內容包括:繼續完善金融服務業“負面清單+準入前國民待遇”外資管理模式,對標CPTPP協議中服務業更高水平的開放標準、規則和要求,吸引更多國際知名金融機構進入我國,增強我國配置全球金融資源的能力;鼓勵更多大型金融機構走出去,在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展業,更好服務“走出去”的中資跨國公司,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繼續完善“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債券通”“理財通”等資本跨境流動渠道和機制,吸引更多中長期資本進入我國,增加競爭和金融市場活力。
涂永紅介紹,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銀行體系和第二大保險、債券、股票市場。然而,我國金融大而不強,突出表現為金融功能沒有充分實現,金融的加速器和杠桿作用不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較差。與紐約、倫敦相比,上海金融中心的能級和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尤其在獲取金融市場定價權、金融治理話語權方面需要進一步突破。
為此,她表示,應進一步鞏固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著力強化金融功能,全面建設金融強國。加強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位一體”的金融中心建設,暢通金融要素市場、資金跨境流動渠道,發揮數字經濟優勢,建設更具競爭優勢的金融基礎設施,牢牢掌握人民幣利率、匯率定價的主動權,加快建設全球人民幣資產管理中心,有序務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涂永紅說,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框架已形成,為香港金融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堅實的腹地支撐。應擴大理財通范圍和市場規模,在法律、基礎設施、人才等方面強化粵港澳金融互聯互通,增加離岸人民幣流動性,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
在此背景下,中國也需積極參與數字經濟金融的全球治理,充分發揮中國在數字貨幣、數字支付領域的領先優勢,用好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這一新型國際支付平臺,推動數字人民幣跨境使用;積極申請參加《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數字貿易、數字貨幣、科技金融、新金融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全球治理,不斷推動中國標準、中國規則、中國管理走向世界,提高中國在國際金融治理中的話語權。
涂永紅認為,隨著高水平金融開放,金融資源跨境配置更加深入和廣泛,國內外金融市場之間的聯動性、風險傳染性更強。因此,必須統籌高水平金融開放和高水平安全,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加強國際監管合作,設置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