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進展成效。會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介紹了教育部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所做的改革和探索。
雷朝滋介紹,科技成果轉化是近些年科技創新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做好專利等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決定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有兩個關鍵因素,首要的是科技成果本身的質量,這是內因;其次是政策激勵措施,這是外因。近年來,教育部結合高校實際,重點從“提升成果質量”和“加強政策激勵”兩大因素著手,加快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第一是提升成果質量,強化科技成果源頭供給。這里所說的“質量”不是說論文影響因子大小,而是指成果是否符合產業、企業生產實際需求。提升成果質量要求,一方面要研究真問題。就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企業需求中凝練科研課題,解決企業生產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要真研究問題。要圍繞企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扎扎實實開展科研攻關,不能投機取巧甚至弄虛作假。
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動“轉學風、提質量”攻堅行動,引導高校真正做到基礎研究要真有發現,技術創新要真解決問題,成果轉化要真有效果。特別是針對高校專利等科技成果質量不高、轉化效率低的問題,2020年教育部聯合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出臺《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推出一系列實招硬招。一是推行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過去,一項技術無論是否有必要申請專利進行保護,只要發明人提出專利申請,高校都會按照既有程序協助開展專利申請工作,由此產生了許多不是為了保護創新而申請的專利。推行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就是希望通過評估決定是否應該申請專利,從而保留高質量、有轉化前景的專利。二是率先調整資助獎勵政策。停止對專利申請的資助獎勵,大幅減少并逐步取消對專利授權的獎勵,同時,鼓勵發明人與高校共同承擔專利費用,對于發明人承擔專利費用的,可以采取從成果轉化收益中加倍返還的方式,加大激勵力度。這主要是希望強化發明人責任意識和內生動力,提升專利質量,共同促進成果轉化。
第二是加大政策激勵,采取多種轉化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一是指導高校嚴格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要求,加大成果轉化獎勵力度,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目前,高校普遍將獎勵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獎勵比例達到90%以上。二是倡導高校通過普通許可而不是獨占許可的方式實施專利轉化。獨占許可相對而言收取的許可費較高,對企業來說資金壓力更大、風險更大,企業的決策過程更為慎重。同時,成果由一家企業獨自實施,可能受到企業自身管理、經營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失敗的風險較高,一旦失敗,科技成果有可能錯過投放市場的最佳時機。而普通許可既降低了企業的實施成本,也減少了成果轉化失敗的風險。三是鼓勵以基本許可費加提成的許可費計算方式,替代一次性付清許可費用,消除企業因過高的許可費而產生的顧慮,同時,也可以使高校科研人員長期獲得成果轉化帶來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