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和經濟政策研究中心(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CEPR)發布文章,解析疫苗的生產過程以及其背后供應鏈的構成,提出有關意見建議。主要內容如下:
一、新冠疫苗生產過程及供應鏈構成
新冠肺炎疫苗的生產過程主要包括疫苗研究與開發、疫苗臨床試驗、疫苗原料生產與配方生產、灌裝與包裝及分銷等五個步驟,這是疫苗從開始形成概念到投入公眾使用的全過程。前四個部分的成本是相互獨立的,這影響了制藥業在疫情大流行前的生產組織方式,尤其是疫苗原料生產與配方生產和灌裝與包裝是疫苗制造業供應鏈的核心,這兩個步驟從根本上影響疫苗出產地、生產速度及產量。
在疫情大流行之際,制藥業采用了多種商業模式。一種極端模式是傳統高度集中的制藥公司,他們獨立完成前四個步驟。盡管采用這種商業模式的部分公司在疫情中對某些疫苗供應鏈至關重要,但這并未成為疫苗供應鏈的主導模式。
在過去25年里,大部分制藥業的商業模式都轉向了分散化。隨著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在全球范圍內的下降、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的發展、航運和物流效率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穩步改善,通過貿易可以將藥品分銷到全球各處,公司可以經營更少但規模更大的工廠。
二、疫情下的疫苗供應鏈
CEPI(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在大流行初期對全球疫苗制造產能進行了調查,試圖摸清可用于制造疫苗的資源狀況。這項調查的結論是,到2020年6月疫苗制造產能主要集中在印度、歐洲和北美(中國無可用數據)。在接下來的一年里疫苗供應情況也印證了疫苗供應鏈的集中性。
由于疫苗產能存在的地理集中性,貿易成為了影響全球大部分人口獲得疫苗的重要因素之一。貿易的重要性還體現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出現的許多疫苗及其供應鏈存在跨境協同的情形,包括一些疫苗的特定原料的制造也具有供應商地理集中的特點。
大多數新冠肺炎疫苗的生產商都試圖建立多個供應鏈,部分原因是擔心一些政府會采取“疫苗民族主義”的政策。同時,由于部分特定疫苗原料的緊缺,一些疫苗的生產還需要在其供應鏈上增加額外的生產節點,這都使制藥公司無法迅速擴大產能。
三、疫情期間的政策干預
文章為了評估相關政策對2020年至2021年間的疫苗制造供應鏈產生的影響,以及各種政策是如何引導疫苗供應鏈發展的,文章列舉并分析了美國、英國、歐盟、德國和其他國家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舉措,以及CEPI和世界銀行的資金支持,這些國家都對疫苗制造供應鏈進行了風險公共投資。
四、相關經濟政策分析及未決問題
為探索其他能促進更快地生產更多疫苗的政策,文章總結了六個需要進一步調查的經濟問題:一是疫苗研發的風險投資規模是否有足夠大、具有多樣性及具有廣泛的地理分布?二是疫苗原料供應商是否過于集中,上游公共投資是否充足?三是面對疫苗短缺,疫苗原材料和疫苗產能是否能得到有效地重新分配?四是制藥公司們在摸索中前進的成效如何?五是制藥行業模塊化、碎片化的結構是如何影響擴大疫苗的生產規模?六是疫苗供應鏈上存在的國際間相互依存關系是否阻止了更糟情況的出現?
針對上述問題,文章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對于候選疫苗要加大投資和補貼,且考慮到風險問題,投資組合需要多樣化;二是增強國際間政策協調性,擴大公共投資,避免供應商過度集中,解決疫苗設備和原料短缺問題;三是提升疫苗資源分配效率和合理性,以擴大總體生產規模,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四是企業要增強在實踐中的學習能力,提高生產力;五是促進行業模塊化,增強疫苗生產透明度,有利于最有前景疫苗的研發生產;六是杜絕疫苗民族主義,加強國際間合作與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