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當前乃至未來的生活與工作習慣,讓我們與網絡的關系比以往更加緊密,隨之而來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也愈發引起人們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涉及數據安全的相關規范。未來,對網絡信息與數據安全的要求將會越來越嚴格、措施會越來越規范,這對相關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日前,在中國貿促會主辦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網絡與數據安全論壇上,中國貿促會信息中心主任孫俊在致辭中表示。
投身數字絲路建設企業須抱團取暖
縮小數字鴻溝,將給走出去的網信企業帶來巨大市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建議,出海企業要做到知己知彼、抱團取暖。知己指的是“了解企業自身經濟實力與抗風險能力,企業自身戰略規劃”。知彼指的是“深度了解當地發展情況、風俗、法律、文化等,采用定制化與本地化服務”。
“而抱團取暖指的是互聯網企業間可以發揮各自所長、團結合作、優勢互補;不同規模企業間要互幫互助,杜絕為惡意競爭提供平臺,賦能中小企業;企業與政府間要緊密溝通,緊跟政策;不同行業間要加快合作,推動‘互聯網+’模式。”王義桅表示。
“推進數字絲路建設,須明晰數據產權。”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網絡安全與科技安全研究所副所長、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魏亮認為,在優化數據產權協作、推動數字絲路高質量發展的宗旨下,要“放開大多數——共商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屬性,共同建立健全數據的定價模式和交易制度;規范極少數——以數據產權交易為基礎,推動數據跨境流動標準共識;牽住牛鼻子——以數據產權為主導,積極推動機遇區塊鏈的產權交易信任中介模式”。
新基建背景下 全面做好信息安全必修課
今年以來,不少企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全球經濟不穩定影響陷入困境,亟須破局。新基建將巨大的投資需求與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相連,降低了創新門檻,令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為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賦能。
奇安信集團副總裁韓永剛指出,在數字化時代,網絡安全風險等同于業務運營風險,但當前的網絡安全難以支撐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信息化保障,需要通過內生安全理念,將網絡安全能力與信息化環境融合內生,將網絡安全體系建設與信息化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營,從而在數字化環境內部獲得無處不在的“免疫力”。
“傳統的安全防護手段,只能解決已知安全威脅,無法判斷入侵程度,無法感知未知手段。但萬物互聯下的任何安全威脅,都會留下網絡痕跡,通過全方向全流量的回溯分析,做到安全監測無死角,讓企業具備對安全風險的發現能力、分析能力、識別能力和處理能力。”科來公司副總經理左堅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對中國企業出海需要注意的安全合規,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聯席合伙人陳國彧認為,企業需要格外注意數據安全。在進入新市場時,不能只看準入標準、是否盈利等指標,要利用好當地法律,在利用數據和保護隱私中找到平衡。
“中國的數據安全立法走在世界前沿,今年通過的《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與時俱進,規定了隱私的定義,列明禁止侵害他人隱私權的具體行為。同時明確了處理個人信息應遵循的原則和條件,構建自然人與信息處理者之間的基本權利義務框架,合理平衡保護個人信息與維護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陳國彧說。
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總數的80%,而互聯網用戶數只占全球用戶數的43%,未來增長潛力巨大。
中國信息安全雜志社副社長兼主編彭勇表示,我們要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共同致力于消除數字鴻溝,助推服務貿易數字化進程。以安全賦能我國服務貿易領域的數字化進程,為服務貿易數字化進程中的安全體系建設、為我國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提出具有建設性和可行性的方案。讓我國企業出海行穩致遠,讓服務貿易走向全球,與世界共同開創互利共贏的合作局面。
(記者:錢顏)